诺贝尔奖作为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其获奖成果不仅代表了人类认知边界的突破,更对科研人才培养具有独特的启蒙价值。10月10日下午,情侣性爱影片
邀请国家百千万工程专家、吉林大学唐敖庆卓越教授、情侣性爱影片
免疫学系于永利教授进行了题为“潜心基础医学研究 三十年磨一剑——2025年诺奖解读”的专题讲座。学院全体本科生和教师代表共2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讲座。

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解读。
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以表彰其“在外周免疫耐受方面的发现”。于永利教授结合诺奖最新成果,以“油门与闸”“正能量与负能量”等贴切生活的比喻揭示了免疫系统的调控机制。他指出,免疫系统中的辅助性T细胞与细胞毒性T细胞就好比“油门”,能积极推动免疫反应、清除病原体或杀伤肿瘤细胞。然而“油门”过强时,免疫系统可能误伤自身组织,引发一系列的自身免疫疾病。正因如此,科学家们意识到免疫系统中一定还存在一种机制,能像“闸门”一样防止过度反应。“我们需要一个制动系统”于永利教授这样总结道,“让免疫反应在保护身体的同时,学会‘适可而止’。”带着这种思考,科学家们踏上了寻找免疫系统“闸门”的科研之路,这也成为调节性T细胞(Treg)发现的开端。
调节性T细胞的发现——免疫系统的“闸门”被确认。
在寻找“闸门”的过程中,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通过一个现在看来非常简易的小鼠实验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发现从小鼠中分离出的CD4+ CD25+ T细胞在免疫反应中起到关键作用。若通过抗CD25抗体去除这些细胞,小鼠会出现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这一实验首次揭示了免疫系统中确实存在一种抑制过度反应的机制,相当于给免疫系统安装了“闸门”。于教授指出,这一实验“极其简单却深刻”,验证了免疫系统中“平衡”机制的存在,也为后续获得诺贝尔奖奠定了基础。之后科学家们进一步发现,转录因子Foxp3是调节性T细胞发育与功能的关键分子,将Foxp3导入普通T细胞后,这些细胞获得了抑制功能,从而正式确认了调节性T细胞(Treg)的存在。于教授指出“调节性T细胞的发现是免疫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告诉我们免疫系统的智慧在于平衡。”
在为全院师生解读了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之后,现场问答环节,师生们就科研方向与临床应用等提出问题。于永利教授结合自身研究经验,进行了细致且具有启发性的回答。

从0到1的突破,如何埋下科研人才培养的种子?
于永利教授指出,真正的突破需要的是“0到1”的原创性科学发现,而非在已有成果上改进。科学研究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成果本身,更在于思维方式与探索精神的培养。于教授以Treg的发现为例,指出科学的进步常常诞生于意料之外的发现。他鼓励青年学者应始终保持着敏锐的观察力、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勇于质疑的精神,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
同时,教授勉励学生在面对科研中的挫折时,要保持韧性与耐心,将困难视为成长与积累的契机,在不断修正与思考中追求真理。他提到,当代学生应积极拓展国际视野,提升科研英语能力,以实现从“学习知识”到“创造知识”的转变,为未来科研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王放院长在总结中提到,诺贝尔奖的科研成果不仅代表科学界的最高水平,也为学生提供了优秀榜样,年轻学者们要勇于探索未知、培养独立科研能力。并再次感谢于永利教授凭借丰富的科研经验和独到的学术视角,为全院师生呈现了一场精彩的关于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解读的“大师课”。